小时候,家里穷,住的是草房。每到夏季,大人们总是召集邻里对房屋进行修顶缮草,同时还要磨米储柴。雨季来临,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每当此时,母亲常常自言自语:“干柴细米,不漏的房屋,任天下吧!”父亲坐在那老式的圈椅上,悠闲地抽着旱烟,望着院子里的细雨,脸上也总是露出悠闲自得的微笑。后来上学后才知道这就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道理。
亡羊补牢,这一成语可谓众所周知了。羊圈破了,导致羊丢了,才想起去加固羊圈,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由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联想到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的防范恰似未雨绸缪,化解犹如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实为上策;亡羊补牢,虽说“未为迟也”,只是相对“不补”而言,功效总不及未雨绸缪。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银行经营由计划安排,盈亏由国家负担,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意识不到银行经营中的风险。改革开放和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把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推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科技风险等,越来越多的风险不断向银行业发起冲击和袭扰。从先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最近的因美国次贷危机而酿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机带来的深远影响,一声声敲响了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警钟。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们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的资产在流失、亏损在加剧,如同牧羊人,忽然间发觉自己“圈”里的“羊”已“亡”,进而发现“圈”早已漏洞百出一样。于是乎便着力加强了对风险的化解,做起“亡羊补牢”的动作来。经过艰苦的努力,“补牢”已取得可喜成绩,不良贷款“双降”,增盈成效明显。“亡羊补牢”,虽说“未为晚也”,但已亡之“羊”所造成的损失,已不是“补牢”所能换回的。不良贷款“双降”背后可是沉重的代价!
有备无患,万事皆然。随着银行业经营管理状况的日益好转,作为新时期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和监管者,都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经营风险防范和控制上来,努力做好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防范才能真正创造价值。管理标准和管理机制再也不能因为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各方面的压力而降低或松懈。会计核算、统计数据、经营业绩再也不能因为急功好利而弄虚作假,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弄虚作假只能是自欺欺人。
银行风险无处不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而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最大的风险则是缺乏风险意识,银行经营管理者只有有着浓厚而敏感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清晰而有效的风险防控理措施,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未雨绸缪”——完善经营管理手段、健全操作规程、严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未雨”而“绸缪”,防范风险积极主动;“亡羊”再“补牢”,化解风险也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