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推广一系列适应经济发展并契合农村市场实际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是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全面布局,农村金融市场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客户主体年轻化。今后20年内,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将是当前的80、90后群体。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喜欢新事物,愿意尝试乃至探索新产品;他们厌恶繁琐,不愿等待,能够接受不完美的新服务;他们喜欢时尚、追逐潮流,偏爱互联网金融。早在2013年6月,招商银行就专门面向年轻一代发行了“一卡通M+”银行卡,该卡集“4大功能+3大免费+3剑客”1于一体,是招商银行“因您而变”的一次业务创新,开启了80、90后的金融新时代。
(二)存款产品理财化。当前,客户对存款类产品收益率的敏感度较以往大幅提高,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对于各金融机构的存款类产品,客户也往往是先比较、后选择,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将资金存到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竞相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以吸引客户,存款持续向理财产品搬家,出现较为明显的存款理财化倾向。2014年,291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6.85万款,募集资金规模达到43万亿元。另外,利率市场化也将给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三)融资途径多样化。“挎包银行”曾经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独一无二的服务形象和代名词,但现在已不再为农村信用社所独有了。京东集团开始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京东金融的白条、小额信贷等优势金融产品;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打造P2P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借贷双方的资金融通。2014年,P2P网络借贷市场交易规模达2515亿元。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其他金融企业的“电子挎包”也都纷纷进村入户,客户融资途径日趋多样化。
(四)支付结算便捷化。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能为客户提供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购买保险、生活缴费等支付服务,并为对公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批量付款等各种结算产品。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农村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6万亿元,2018年有望超过18万亿元。
(五)金融服务综合化。未来的银行将会是一个集营销、服务、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商城,亦或是一个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生态圈。银行在服务平台上提供全面的商品咨询、支付结算、数据分析等服务,还可为生态圈内的客户提供服务信息的聚合和营销信息的推广等。例如,家庭农场主可根据平台信息,选择合适的农资销售机构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农作物种植后,农场主可通过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选择收购商签订农产品订单;平台用户可查询农场主所使用种子、化肥、农药的厂家、产品批次以及农产品各流通环节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信用社可把客户经理工作平台加载进来、把支付结算及融资服务加载进来,通过对信息数据的云计算,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支付、融资、理财等综合服务。
(六)业务经营混业化。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最高的业务之一,显示出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如,平安银行2014年的投资银行业务实现综合收益42亿元,同比增长77%;浦发银行债券主承销规模上涨至3144亿元,同比增长113%。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其中:通过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规模占比17.3%,与美国90%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注册制实施后,县域优质企业将陆续上市,这为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的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发展投行业务的良好契机。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创新意识不高
首先,法人农村信用社对金融产品创新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一项经营发展战略,没有金融创新发展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体制机制。
其次,创新组织架构不完善,大多法人农村信用社没有金融产品创新主管部门,导致产品创新主体缺位,产品创新缺乏内在推动力。
(二)信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首先,科技规划不够科学。信息科技建设起步较晚,交易、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相对而言还比较粗放,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尚不能较好的支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做大做强。
其次,系统架构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各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处理不同步。系统架构不够完善,数据使用率比较低,缺乏对系统数据进行精细加工和处理,无法支撑以大数据分析处理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再次,功能覆盖不够完整。农村信用社业务系统支撑的重点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没有覆盖到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只是涉及到销售层面和客户服务层面,还远没有深入到金融产品的研发、定价模型和风险管理等业务的核心领域。
(三)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首先,研发团队不够强大。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产品研发、定价模型研究的专业团队。信用社内部产品创新人才短缺,研发人员对市场需求不够敏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也尚不健全。
其次,产品研发不够及时。农村信用社数据集中后,生产类业务系统均由省级法人统一开发管理,新产品需求因流程环节多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研发周期较长,错过了最佳推广应用时间窗口。
再次,产品特性不够新颖。推出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同业的金融产品进行仿造。产品同质化严重,功能不完善,客户体验不好,导致产品黏性不大。各类产品比较散乱,没有形成产品体系和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一)以战略思维引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树立金融创新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后,需将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这要求信用社应将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到经营发展的战略高度,顺应市场发展变化,以客户为中心,制定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满足发展需要。
其次,树立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村信用社应转变观念,改变产品散、乱、杂的现状,在研发、推广新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铸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次,树立市场定位战略,提高客户体验。立足农村实际,以农民需求为切入点,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助农终端、POS、手机、网上银行等平台创新产品品种,拓宽支付结算、资金融通渠道,及时更新升级电子化平台,丰富产品功能。
(二)以科技建设支撑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科学规划各系统开发建设。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系统建设现状和战略定位,合理确定未来建设规划,确保能够满足未来产品创新的需求。当前亟需研发、优化移动金融产品平台,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系统;各类POS、 VTM、助农终端等支付结算渠道;银证、银保、各类缴费等服务平台,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客户体验。
其次,提高大数据分析支撑能力。综合采集和挖掘各个系统的业务数据,建立客户信息数据仓库。通过一定的策略对这些历史沉淀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深加工,形成对理财、信贷等产品创新的有力支撑。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选择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其拥有广大农村客户数据的优势。
再次,构建综合化金融服务生态圈。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立足农村的优势,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集农产品信息发布、生产流程跟踪、供应链金融、投资融资、支付结算、生活缴费、教育医疗、资信评级等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当前,农村信用社可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争取与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深入开展战略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以产品工厂助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同一般商品的生产制造一样需要一个过程,如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开发设计、测试验证、推广上线、客户反馈、优化升级等。市场调研是产品原料,需求分析是产品功能规格,开发设计是产品生产机器,测试验证是质量检测,推广上线是产品营销,客户反馈是售后服务,优化升级是产品改造,这些阶段性的各个过程,便可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的开发也应当采取产品工厂的模式,将业务、研发、科技等部门视为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车间统一规划管理,实现金融产品的需求分析、开发设计、测试推广及优化完善等一体化管理,避免部门内耗,加快产品产出能力,缩短开发周期。
(四)以团队建设保障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省级农村信用社应起建立起一支至少拥有300人的产品创新团队,才能较好金融市场发展,保障金融产品创新需要,形成产品自主研发和产品定价定能力。目前,工商银行已建设5个研发部,约2万人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每年都有近千个应用创新项目投入使用。
在金融产品创新队伍建设上,农村信用社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精选专业人才。通过外部引进、聘用通晓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理财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产品研发队伍。
2、加强人员培训。通过邀请业界专家培训、去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开拓创新人员视野,积累创新素材,提高创新能力。
3、广纳创新设计。通过面向社会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大赛”等相关活动或通过门户网站、专用邮箱等相关途径,广泛征集金融产品创意设计。如工商银行每年举办一次“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
4、建立激励机制。产品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架构和内部激励,对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从精神、经济、职位、绩效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
总之,在当今互联时代的背景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变得更加迫切,与信息科技发展也更加紧密,农村信用社应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作为其经营战略之一,从体制机制、科技支撑、人才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农村市场金融需求,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