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电影《我不是药神》刷屏了,短短几天的票房已过十亿。周末我也走进了电影院,看完几度哽咽。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票房大卖、好评如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真正触动了我们灵魂的深处。不知为什么,除了社会、医疗层面的问题,这部影片使我想的最多的却是情感与法律两难抉择的问题。
记得,大学时期心理学课程中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曾提出海因兹偷药的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的选择在于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就如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在情与法之间徘徊辗转——盗版药能救命,可是非法;正版药吃不起,只能等死。假如你是海因兹或者是电影中的某个角色,你会怎么办?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为都能产生好的结果吗?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必然产生不好的结果吗?
事实上,这原本就不是一个仅仅靠是非对错就能讲清楚的事情,它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曾经历过苦难,就像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所言,“真正塑造人格的是挫折和苦难”一样。只是我们在扮演着不同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上做着不同的选择题。选择了奋斗,就放弃了安逸;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就放弃了原来的目标;选择了遵从内心的声音,就放弃了世俗的评判……但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引导着未来的发展。
《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说:“生的信念会给人饱满的力量,电影传递出来的应该是相信世界的希望。你怎么善待时代,时代一定会善待你。”我想,无论我们做出如何的抉择,愿你眼中有光芒,活成你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