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菏泽金融网
菏泽金融网
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单县农商银行:“大挎包”精神由新时代的我们传承

发布时间:2021-08-02

为弘扬企业文化,传承“大挎包”精神,近日,单县农商银行组织开展了新入职员工企业文化及“大挎包”精神培训班。单县农商银行内训师马爱华为新员工介绍了单县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时期大事件以及老一辈农信人艰苦奋斗的“大挎包”精神。

单县农商银行:“大挎包”精神由新时代的我们传承

首先,内训师讲述了农村信用社70余年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单县农商银行是1951年6月在湖西专区三区(驻黄岗)汤楼村起源,几个青年身挎挎包、脚穿一双布鞋、带着算盘“走千村、进万户”开始了他们的农信生涯。70年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与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单县农商银行:“大挎包”精神由新时代的我们传承

其次,内训师讲述了“大挎包”精神典型代表白敬芝、杨公俊、谷兰云等先进事迹。白敬芝,女,现年81岁,原单县城关信用社退休主任,践行发展“大挎包”精神先进代表。在职时,她巾帼不让须眉,进千家,走万户,解乡亲燃眉之急,每个月都从20来元的工资中,抽出三五元用来帮助困难户,卖掉了自己的御寒的大衣,帮助生产队打井,受到了群众的赞扬。连续多年荣获全国金融红旗手、全国金融模范、山东省金融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实际行动,诠释了“挎包精神”。杨公俊,男,现年79岁,原时楼信用社主任,践行发展“大挎包”精神先进代表。在职期间,每天天不亮就拿着干粮挎着挎包入村入户揽储、放贷,他时常说的最多一句话是:“人熟地熟情况熟、心里装个活地图”,就是这句话成了他农信职业的信念,每天都对所包村庄走一遍,了解每一村、每一户的情况,杨公俊走访客户时,发现修楼生产队的牛得了“结病”,粪便排不下来,乡亲们急得团团转,当时杨公俊二话没说撸起袖子,用手掏出了粪便,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找杨公俊存款,说:“把钱放在你这里,我们都放心”。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为农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谷兰云,女,60岁,单县农商银行幵山支行客户经理,2021年6月退休,新时代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先进代表。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张先生让谷兰云记忆犹新。受疫情影响多次催促张先生也没有按时结息,后来电话也打不通人也找不到。为了找到张先生,谷兰云多次深夜里到几十里外他老家寻找他,有一次,由于天黑路滑扭伤了脚,但她没有放弃寻找的脚步。她通过多方打听获知了张先生新办的手机号,耐心地给他讲解客户失去个人诚信的危害。张先生被她的诚心所感动,约定月底前还款,临近月底谷兰云突然接到了张先生的电话,他已经筹够了还贷资金,正在郑州火车站,由于没有找到回单县的班车,今天可能回不去了,接完电话后,谷兰云立即租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郑州火车站。当张先生将三十万贷款如数交到柜员的手中时,谷兰云的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在谷兰云放过的近3亿贷款中,从未有过一笔不良贷款。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及骄人的业绩,谷兰云为单县农商行铸就了一块金字招牌。

最后,内训师讲到她祖孙三代都是农信人,从小对“挎包精神”耳濡目染,“挎包精神”是老一代农信人靠着双脚、一个挎包,走千村进万户,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上门的精神,是执着无私、艰苦奋斗的农信精神。正是这种“挎包精神”让农信社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农商银行。

一堂生动的企业文化和挎包精神教育课程让新员工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受鼓舞。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各项业务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深刻感悟这种伟大的挎包精神,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向老一辈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保持昂扬的斗志践行和传承“大挎包”精神。

 

作者:单县农商银行 马爱华

编辑:菏泽市银行业协会 潘 利

审核:菏泽市银行业协会 李鲁民

  • 地址:山东菏泽市中华东路436号    邮编:274000
  • 电话:0530-5969316    邮箱:hzjrw888@163.com
  • 主管:菏泽银保监分局    主办:菏泽市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