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三个孩子正围着餐桌吃早饭,父亲已早早的去上班了,这时,母亲从院子里的厨房里端来刚刚煮好的半斤牛奶,均匀的倒在了两个玻璃杯里,分别放在了一大一小两个男孩面前,对中间大的女孩说:“弟弟年龄小,哥哥身体不好,需要补充营养,等晚些时间咱们家经济不太紧张了,到时候多订些奶你再一起喝。”女孩懂事的“嗯”了一声,母亲又匆匆的到厨房里收拾东西去了,走到门口时又想起了什么,怕是女孩伤心,转过身来对女孩说了一句:“如果你实在想喝今天就尝哥哥杯子里一口吧。”其实,从冒着热气的牛奶端过来后,女孩就目不转睛的盯着看,早已啃不下手里的馒头,听母亲的意思知道没自己的份,更是馋的泪花儿在眼眶里直打转转,忙碌的母亲哪顾得上这些,收拾完家务还要赶着去上班。哥哥好像察觉到什么,小声对妹妹说:“你喝了吧,妈妈问起来,就说我自己喝完了。”妹妹自然也不好意思喝了。“你快点喝吧,我是真不喜欢喝,等妈妈过来了又得让我喝。”听了这话,妹妹很“仗义”的端起杯子一饮而尽,然后把空杯子放在了哥哥面前,六、七岁的馋嘴丫头哪有心思去想哥哥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喝牛奶,当然母亲也不曾追问那半杯牛奶是谁喝的。
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画面中的女孩就是我。每每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当年自己享用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半杯牛奶,心存愧疚。现在的孩子们或许已经理解不了牛奶在当时我们家的生活中是多么奢侈的营养品,家庭收入仅仅是父母每人每月二、三十元的工资,不但要负责全家人的生活用度,还要给双方的老人寄一些回去,再加上母亲待人热情,为人大度,多年来不断有父母亲朋好友的孩子在家里吃住,又额外多了些开支。童年的我们,生活一直比较清贫。家里订了半斤牛奶,还是因为弟弟当时幼儿园里的老师来家里做了两次工作,说是像弟弟这么聪明的孩子营养一定的跟得上,父母才勉强同意试订一个月,而且是按最低量订,或许是奶牛产奶太少,或许是我们需求量太少送奶工不愿意送等等原因,其实那一个月里在我们的日历上标注着送奶工一共送了不超过五次。弟弟是小县城里出了名的小神童,自幼能熟背唐诗三百首,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懂礼貌,深得大家喜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家庭中的重点培养对象。父亲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支边,在新疆工作了八年,尽管那边的经济收入要比内地好些,但由于母亲适应不了新疆的气候,他们只好两地分居,哥哥就是那些年里基本上由母亲独自带大的,母亲工作十分要强,哥哥也就吃了不少苦头,经常自己一个人被锁在家里,有时感冒发烧也不能被及时发现得到治疗,时间久了自然就体弱多病。我是父亲回到内地两年后才出生的,相对来说受到父母的照顾较多,身体相对较好。父母不会有意偏爱哪个孩子的,他们的做法总会有他们的道理,生活的贫困让他们只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
就在前几天,与父母闲聊时,无意中淡然说出了半杯牛奶的往事,母亲已经丝毫不记得了,对自己的做法感到非常奇怪。我慌忙解释自己内心并无半点埋怨,从小就没有,反而还心存感激,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活不再拮据,在年轻人都钟爱着可乐、果汁、汽水等五花八门的不知用了多少添加剂的饮料时,纯牛奶始终是我不变的首选饮品。还有,就是虽然从不曾考证哥哥不喜欢喝牛奶究竟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半杯牛奶的记忆足以让我对哥哥怀有一生的感激。
如今的生活水平早已超出儿时梦想中的物质标准,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依旧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亲情、友情。在全国上下都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形势下,细细想来,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孝敬长辈,辛勤工作,严于律己,善待家人、朋友,才能活的坦诚,活的心安理得。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付出远远不足以回报建行这个大家庭所赋予我的温暖和成长的经历,正如父母的恩情永远也报答不完一样,因而也倍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压力,会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除此之外的幸福和甜蜜。在建行这个大家庭里,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奋斗,去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