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史称“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英贤荟萃,名人辈出。
四月的花乡,牡丹盛开,柳绿花红,生机盎然。沿菏泽城区向北至小刘镇的路上,有一个叫沙岗村的村落。这里,家家飘荡着槐花的浓香,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2015年4月29日,春光照耀在鲁西南辽阔的田野上。这一天像往常一样普通,但对生活在菏泽、定陶城区的李宝印、李宝仁、李宝信、李宝玉兄弟等李氏家族成员,回家看看,寻根祭祖,已经等了很久很久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小时候在城里见过的戴眼镜的福聚先生已步履蹒跚,虽然那时挺拔的晨众老师已年过古稀,虽然当年闯关东回来带着虎皮帽子的三大爷已经作古,虽然小时候听爷爷多次讲过的老老爷爷挑着一个担子、两个竹筐进城的故事已经模糊,但一回到老家,马上就有一种一见如故、入乡随俗的感觉。老家的印象竟然和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来过没来过,都是这样的亲切和自然。这大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一种超越时空的穿透,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吧。久违了,纯朴的乡音;久违了,憨厚的笑容;久违了,家乡的气息;久违了,我们的乡里乡亲。漫过田间小梗,越过乡间小道,走过一座座接地气的农家小院,透过微风中摇曳的槐树、杨树林,来到一座青砖红瓦、浅出一霎,院内碑记陈列,松柏常青,堂屋正中悬挂李氏族谱的小院,这就是我们魂绕梦牵的大李庄,就是我们敬仰朝拜的李氏先人宗祠。
回家的路何其漫长,又何其心切,只因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亲情,骨子里凝结着根深蒂固的乡情。在菏泽市有一个从大李庄迁出的李姓百口之家,分别居住在城区好善街、北顺城街、水洼街和定陶县委家属院,以及东西南北中等处。这是一个团结和谐、亲如一家的大家庭,一个恪守孝道、勤俭持家的大家庭,一个与人为善、忠厚传家的大家庭。李宝印、李宝仁、李宝信、李宝玉老堂兄弟四人,均已过耄耋之年,李宝印老人已年近九十,均已退休多年,是这个李氏家族的第十五世传人;他们的儿子、女儿共堂兄弟十一人、堂兄妹十六人,多已年过半百,有的到了花甲之年,属于李氏家族十六世传人;而十七世孙子辈均为八零后、九零后,风华正茂,他们大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上初中,有的尚年幼,未来在他们手中,希望在他们身上,应该算是李氏家族的十八世传人了。
时光流逝,隔不断同根同脉;岁月更迭,挡不住情同手足,几度春秋,伴随着几多奋斗。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李氏家族虽然平凡,但也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志存高远。李宝仁、李宝信两兄弟1949年3月同时考上菏泽地区师范,毕业后成为国家干部,李宝仁在菏泽出版界编撰的历书畅销不衰,李宝信是县里的党史专家,对国学、易经颇有造诣,且书法作品清秀俊雅,为方家看好。李新民是李氏家族十六世十一个堂兄弟中的老大,原菏泽某集团办公室主任、保卫处长,曾随部队参加1976年湖北抗洪抢险,荣立二等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李振、李鲁民分别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1985年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均荣立战功,退伍后在单位取得了新的成绩;李惠军现任菏泽某医院总务处长、基建办主任,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氏家族的每个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用心血、汗水、智慧,为小家、为大家、为社会、为国家辛勤工作,发奋努力,无私奉献。正所谓“小河有水大河满”。有了李氏老兄弟的四个家庭,有了孩子们各自的小家庭,才有了李氏家族的大家庭;有了千百万个赵钱孙李、周武郑王的大家庭,才有了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大家庭。
书香社会、书香家庭当下被屡屡提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基础;百善孝为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李氏家族从上个世纪说起,也算得上书香家庭。前几代人都是自幼上私塾、学文化,取得过功名,做过礼相、干过录事,十五世、十六世都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现在的孙子辈上大学的、读研的、攻博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不乏其人,整个家庭重教育、爱学习蔚然成风。在书香家庭的长期教育和熏陶下,李氏家族养成了良好的家风:一是孝道,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甚为浓厚。二是善良,整个家庭为人和善,待人宽厚,热情助人,举止文明。三是勤俭,这是李氏家族的传家宝,每个家庭成员从小养成了爱家之风、勤劳之风、节约之风。四是和睦,在这个大家庭中,不管是困难与富裕,都是亲密无间、互相帮助。五是感恩,每个成员都知恩、感恩,感恩父母双亲的含辛茹苦,感恩兄弟姐妹的血浓于水,感恩李氏家族的亲情关爱。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有家才有爱,有爱才有家。为营造和睦家庭,增加亲情,李氏老兄弟四人及其老伴都定期聚会,下面堂兄弟十一人,也在每年“五一”、“十一”两次轮流相聚在一起,平时李氏家族成员中有结婚的、生孩子的,也都是各自带领全家前往祝贺。像这样一个年过耄耋之年的老弟兄四人、老两口都健在,并且子女双全、儿孙满堂、和睦美好的百口之家,在菏泽城并不多见。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一个朝代、一个事件、一个变革往往是弹指挥间,但他们却组成了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绵绵不断的每一部分。史料记载,元朝末期,吏治残酷,民不聊生,中原地区连发水、旱、蝗、疫四大天灾,在兵患和天灾中侥幸不死者纷纷从中原逃向山西。时局安定之后,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朝廷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的山西洪洞县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民众外移首当其冲。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组织外迁。相传,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被迁者临行时扶老携幼,凝视古槐,闻听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发出阵阵哀鸣,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从此以后,洪洞县、大槐树,成了千百万中国人祭祖寻根、朝拜先人、追宗求源的象征。
华夏文明,源源不断。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每个家庭都在书写、承载、延续着家族的历史。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宝印等堂兄弟的先人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菏泽城北沙岗村,因村子皆为李姓,故又称大李庄。后从大李庄分为四门,河南一只、鄄城一只、菏泽城区一只、大李庄一只。清道光三十年,李宝印、李宝仁、李宝信、李宝玉兄弟的曾祖父从大李庄迁出,来到当时的曹州府,也即后来的菏泽城安了家。当年,他们挑着担子,揣着梦想,踏上了谋求生存、祈求安宁、改变命运的路,这是一条多么坎坷、多么曲折的路啊,也是一条百折不回、百折不挠的路。一个家族的生存史、发展史,一个个家族的生存史、发展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史、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繁荣昌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的祖先敢为人先,披荆斩棘所表现出的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追求梦想的拼劲、韧劲、闯劲,令他们的子孙肃然起敬,争相效仿,也激励着一代代李氏家族的后人攻坚克难,坚韧不拔,向着美好的梦想不懈奋斗。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先人是谁?需要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本答恩,而报答的方式之一便是敬天祭祖。这不仅仅是礼仪上的三拜九叩、焚香膜拜,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孝道,知恩图报,通过对祖先拼搏奋斗精神的弘扬,懂得稼墙之艰难,感激赋予之生命,激励自己和子孙后代要见贤思齐,领悟生命的珍贵,面对人生更加努力和坚强。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代代有承传。抚今追昔,倍感岁月流水一去不复回;展望未来,欣逢国运昌盛长啸世纪风。回忆过去不是沉湎于过去,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洗涤心灵,汲取营养,传承精神,立足现实,开辟未来。
让我们在思乡、归乡的唢呐声中怀着深深的虔诚顶礼膜拜吧。这膜拜中包含着了却多年的心愿,凝结着天地悠悠的怆然,祷告着阖家幸福的祝愿,饱蘸着后来居上的执着,承接着继往开来的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风雨同舟,戮力同心,用勤劳和智慧划动双桨,用和睦和友善凝聚力量,用亲情和关爱辟荆斩浪,用梦想和信念校正方向,向着美好的明天继续远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