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端支付主体的强化,针对银行卡的支付风险防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卡风险防范要应对各种网络金融及移动支付场景的变化,同时针对银行卡的各个风险类型进行积极的防控。本文对新支付环境的需求变化及供给变化进行探讨,同时对国内银行卡的风险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新环境的变化及银行卡的风险类型,探究银行卡风险防范措施,为银行卡风险防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支付环境;银行卡;风险防范
前言:金融服务业的安全防范,关系着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银行卡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其风险防范是金融服务业安全防范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化,现代金融行业呈现智能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卡的支付环境更为复杂。在新支付环境下,银行卡的风险防范难度在不断的提升,既要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又要规避银行内部的风险。只有全面的提升新支付环境下银行卡风险防范力度,采用更全面的风险防范策略,才能够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长久运营、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新支付环境的变化
1. 需求变化
从金融支付环境的需求方面来看,互联网用户在规模上逐步扩大,移动端在支付环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已超过50%,而其中,90%以上的互联网用户是手机网民。网购的用户在迅速增长,支付环境网络端的经济增长迅猛,中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已经达到5亿。
2. 供给变化
在金融支付环境的供给方面,顶层设计在发展方向及发展领域方面都有明显的扩展。在针对互联网完成的金融产业融合方面,电子商务给金融支付环境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提供了支付服务改革的具体策略,同时推出了“扩展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支持智能终端技术研发和推广”等多项内容。通过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以及多角度政策的制定,为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领域的扩展。
另外从整个支付环境的受理方面来看,支付环境的线上受理环境,正在持续的改善。通过商业银行、银联、非银支付机构等各类受理渠道的受理服务,迅速的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支付受理环节,促使网上支付业务及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
支付环境中应用的支付工具也在不断的升级,目前扫码支付、指纹支付,声纹支付等多种方式,已经不断涌现,并趋向成熟。更多的线下市场,针对支付宝、微信都开通了面部识别支付等更为先进的支付方式,为商超、酒店、餐饮、连锁店、便利店等零售支付提供了巨大的支付便利。
二、国内银行卡风险类型
1. 外部风险
1.1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目前银行卡外部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线支付环境下,银行卡面临着被盗刷、网络转账、pos机盗卡、电话诈骗等多个方面的欺诈风险。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伪造银行卡、骗取银行卡,以及骗取客户转账这三种。
1.2中介风险
中介风险,通常发生在客户主体以及发卡机构主体中,是由于中介机构或中介环节引发的资金风险。比较常见的中介风险是银行卡客户的违规操作,套取信用卡现金等造成发卡机构资金流失的中介风险。另外还有部分中介机构,非法进行信用卡营销,提供不合法的银行卡,损害银行卡使用信誉,造成银行卡客户蒙受巨大资金损失引发的中介风险。
1.3技术风险
银行卡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卡片及密码的风险。尤其是部分采用磁条的老式银行卡,带有严重的技术缺陷,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银行卡磁条,盗取银行卡资料及信息,将其复制到卡片上进行资金盗刷。银行卡的密码风险主要是在初始密码设置过程中,初始原始密码的更改不及时,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外,部分用户对于密码的关注不足,容易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或个人生日密码等容易泄露的密码,造成了密码安全性不足。除此之外,银行安全网络技术也是造成技术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为了及时受理银行卡业务,会将内部网络部分开放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造成部分网络的开放式运行,增加了受到攻击的几率。
2. 内部风险
银行卡内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及信用风险两类。操作风险是指,发卡机构内部人员在办理银行卡等相关业务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这类风险,一方面会造成银行的资金损失,另一方面,会造成客户的损失。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发卡机构为了提升自身银行卡业务占有量,盲目的降低信用门槛、减少办卡约束条件,引发的银行卡还款信用风险。由于部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成为了银行卡的隐患客户,导致银行承担了相应的信用风险,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
三、新支付环境下的银行卡风险防范策略
1.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智能支付及移动支付的发展,我国现行的银行卡法律依据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部门要对此加强重视,建立银行卡风险防范机制,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利用立法的手段保障银行卡发行及使用安全性。同时,确保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卡产业中的有利监管及执法地位,建立银行卡风险防范机制的监控体系,从系统运行、制度漏洞、规章准则等各个方面,杜绝银行卡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
2. 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个人信用征信,是在第三方机构支持下形成的个人信用档案。通过政府主导型的个人征信体系建立与完善,能够进一步的在体系中提供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完成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在个人征信体系中的融合与应用,帮助建立更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降低银行卡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保障发卡机构和银行卡客户的合法权益。
3. 加强支付敏感信息的管理
由于智能支付的普及,支付系统及环境中存在的敏感信息在逐步的增加。银行卡磁条芯片、信用卡卡片验证码、有效期、银行卡密码、网络支付密保等敏感信息,都需要在支付环境下完成有效的留存,并加强安全防护。银行商户以及客户端服务器、服务器间通道,都需要对支付敏感信息,加强内控管理,完成多方加密及双向认证。对于敏感信息中存在的关键字段,要进行散列或加密储存,保障敏感信息的使用安全、传输安全及存储安全。在针对银行卡开通网络支付业务时,要杜绝无支付业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采集敏感信息。要在输入支付敏感信息时,提供即时数据加密功能,升级安全软件的防护效果,有效防止不法分子窃取支付敏感信息。
4. 全面启用支付标记化技术
支付标记化技术是现代化支付技术的主要内容,也是目前移动支付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市场上云闪付以及苹果支付等都已经实现了支付标记化技术。除此之外,在二维码技术中,通过支付标记化技术完成限额管理,加强用卡安全性,也能够全面的实现银行卡风险控制,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保障资金流通安全。
5. 借助生物识别技术提升安全性
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普及,是目前移动支付最主要的安全保障之一。目前移动支付主要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完成的,人体固有生理特征识别。目前采集的生理特征主要包括指纹、面部、虹膜、行为特征等,但在笔记、声音、步态等行为特征的采集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技术研发,完成高科技手段的密切结合。
结语:尽管现今支付环境下,供给方面及需求方面的环境在不断优化,移动支付手段在不断的普及,但银行卡的需求仍然在不断递增,银行卡发行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的保障银行卡使用安全、降低潜在风险,针对内部风险类型及外部风险类型加强安全防控、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加强支付敏感信息的管理、全面启用支付标记化技术、借助生物识别技术提升银行卡的安全性,确保银行卡产业获得蓬勃发展,并适应现代支付环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何遥.智能化助推金融安防的立体化[J].中国公共安全,2018(08):146-150.
[2]魏青.银行卡经营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基于H省某市农行银行卡风险防范工作的调查[J].党史博采(理论),2017(01):55-56+61.
[3]邓芸. 银行卡风险防范信用积分系统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