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董卿,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两个很火的节目不得不让我们与读书和背诗联系在一起。有人会问为什么读书,背诵古诗词有何用?大部分读过的书或者文字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实大部分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变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我对书籍的热爱应该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的我们住在学校里,没有手机、没有Ipad。说实话读书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消遣,也仅仅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去看。业余时间我常常光顾的就是学校门口的几家租书的小书店,记得起初租书是一天一毛钱。为了多看几本书,而又少花些钱,常常熬上一个通宵看完一本书,其实想想更多的原因还是看不完不尽兴。那时看的书也很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金墉的《雪山飞狐》、琼瑶的《窗外》、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还有很多小小说等等,高考完还曾一度追过韩寒的《三重门》。现在想起来就觉得高中的时间还是太紧张了,看的书也很有限。
考入大学后,与高中三点一线的紧张生活相比,大学的业余时间相对就多了。除去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和好友玩耍的时间,我的业余时间常常就会泡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看的书自然就多了,文学的、历史的、科学的统统成了我的最爱。后来慢慢发现读书由起初的消遣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更成了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那时的自己也没有想过读书的意义,但却常常在书中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总觉得它是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可以让我与来自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之间进行对话,就如同交了一个思想和灵魂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