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需要,我有幸拜访过很多企业,见到了许多企业家。求学时代一直拜读《中国企业家》的我,对企业家有一种莫名的感情:小时候尊他们为神坛领袖,大学时对他们崇敬信仰,研究生时代则学着深入剖析他们,如今见到企业家本人,激动之余,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传统企业家PK资本运作高手
某县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老板很保守,踏实能干,穿着朴素,办公室布置简单。聊起银行贷款融资,老板言语中有些排斥。在他看来,前期的资本积累已完全能够满足如今的日常资金所需,何必煞费周折向银行贷款,还要支付额外利息;再者,银行贷款一般会要求企业透露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是万万不可的。老板随即向我们讲起企业规避税务部门检查的经历,手舞足蹈,成就感溢于言表。
某个大型企业的老板是济南人,很健谈,说起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很是兴奋,如同参加了这场名义战争一般,感叹欧美金融领域的深不可测,并被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钱权交易游戏所折服。老板滔滔不绝的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丝毫不避讳使用银行贷款等资本运作为企业带去的福利。这是医药行业的王中军,一个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高手,借助外部血液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传统的实干企业家PK新潮的资本运作高手,到底哪位企业家更有助于企业的成长,答案因人而异。像光线影业的王长田和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前者在创业初期忌讳外部资本进入,后者则不断寻求资本运作机会,两个企业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不同——光线影业终于在《泰囧》的投资上为自己正名,声名鹊起;华谊兄弟则在娱乐界早就风光无限,并有整合文化产业链的野心。相比中流砥柱,后起之秀虽然空间巨大,但未免稍显稚嫩。
本地人PK外地人
一个百货超市的企业老板,本地人,勤勤恳恳持家,终于把县城的竞争对手打败,企业一支独大,他却低调退场。老板喜好清静,平日极少应酬,偶尔出席,也是被逼无奈。在老板看来,做企业靠的是能力和耐心,而非口才和酒量,所以虽然企业在当地有名,知道老板名字的人却寥寥无几,有点娱乐圈“剧红人不红”的意味。
某企业老板,南方人,说南方方言时喜好用肢体语言辅助,甚是好笑。老板自称来到山东学会了豪爽,一则夸山东人豪爽,再者声明自己虽然有南方生意人的精明,却并非他们一般小气。老板豪爽大方,深谙交际之道,在某县企业界早已声名远扬,无论企业家本人还是企业,口碑、生存环境都是极好的。
两个例子的对比,可以多方面理解:简单讲,本地人与外地人创业理念的不同,本地人做企业老老实实守住市场即可,外地人却需担心企业是否水土不服,是否遭人欺负,因此时时警戒;深入想,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需小心谨慎,既要把自己融入当地市场,也要保留自己的个性特点,至少给当地人以新鲜感,看到自己与当地人的不同,并乐于与自己结交。
《中国企业家》杂志会深入介绍很多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和人格魅力,我曾经很迷恋这个杂志,认为这个杂志、这个杂志里的人物,离我很遥远,因此显得很神秘,因此我也很向往。可是,如今接触的企业多了,与企业家们——菏泽当地的企业家们交流多了,发现企业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头衔不同而已——其实只是头衔的定语不同,都是企业家,菏泽的便也是中国的。如果办个《菏泽企业家》杂志,会像《中国企业家》那样火爆也说不定,而菏泽的企业家,哪天进入《中国企业家》杂志,也不是没有可能。
小时候王光烧牛肉相当有名,因此对王光钦佩有加,有一天我竟然见到了王光本人,老板并非我想象的那般神秘,却多了几份和蔼,我很是激动。这才想到,其实企业家也是人,退下神坛的企业家才是最真实最有人格魅力的。